土鸡放养前的七项准备 由育雏室突然转移到放牧地,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土鸡能否适应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放养前的适应性锻炼,包括饲料和胃肠的锻炼、温度的锻炼、活动量的锻炼、管理和防疫等。 (一)饲料和胃肠的锻炼 育雏期根据室外气温和青草生长情况而定,一般为4-8周。为了适应放养期大量采食青饲料的特点,以及采食一定的虫体饲料,应在育雏期进行饲料和胃肠的适应性锻炼,即在放牧前l~3周,有意识地在育雏料中添加一定的青草和青菜,有条件的鸡场还可加入一定的动物性饲料,特别是虫体饲料(如蝇蛆、蚯蚓、黄粉虫等),使之胃肠得到应有的锻炼。对于青绿饲料的添加量,要由少到多逐渐添加,防止一次性增加过多而造成消化不良性或腹泻。在放牧前,青饲料的添加量应占到雏鸡饲喂量的50%以上。 (二)温度的锻炼 放牧对于雏鸡而言,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由室内转移到室外。由温度相对稳定的育雏舍转移到气温多变的野外。放养较初2周是否适应放养环境的温度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放牧前温度的适应性锻炼。在育雏后期,应逐渐降低育雏室的温度,使其逐渐适应室外气候条件,适当进行较低温度和小范围变温的锻炼。这样对于提高放养初期的成活率作用很大。 (三)活动量的锻炼 育雏期小鸡的活动量很小,仅仅在育雏室内有限的地面上活动,而放入田间后,活动范围突然扩大,活动量成数倍增加,很容易造成短期内的不适应而出现因活动量过大造成的疲劳和诱发疾病。因此,在育雏后期,应逐渐扩大雏鸡的运动量和活动范围,增强其体质,以适应放养环境。 (四)管理 在育雏后期,饲养管理为了适应野外生活的条件,逐渐由精细管理过渡到粗放管理。所谓粗放管理,并不是不管,或越粗越好,而是在饲喂次数、饮水方式、管理形式等方面接近放养下的管理模式,特别是注意调教,形成条件反射。 (五)抗应激 放牧前和放牧的较初几天,由于转群、脱温、环境变化等影响,出现一定的应激,*力下降。为避免放养后出现应激性疾病,可在补饲饲料或饮水中加入适量维生素C或复合维生素,以预防应激。 (六)防疫 应根据鸡的防疫程序,特别是*程序。有条不紊地搞好防疫,为放养期提供良好的健康保证。 (七)围栏筑网 生态放养鸡,是在野外进行。通常在放养场地围栏筑网。有人要问:这么大的场地,让鸡随便跑吧,何必围栏筑网?不仅花钱,而且费力。还限制鸡的活动。 生产中采取围栏筑网的目的: **,雏鸡在刚刚放牧的时候,通过围网,限制其活动范围,以防止丢失;以后逐渐放宽活动范围,直至自由活动。 *二,当一个群体数量很大的时候,鸡有一定的群集性。由于鸡的活动半径较小(一般100 m以内),众多的鸡生活在较小的范周内,容易形成在鸡经常活动的区域出现过牧现象,形成“近处光秃秃,远处绿油油”。通过围栏筑网,将较大的鸡群隔离成若干小的鸡群,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三,果园或农田,病虫害是难免发生的。如果在这样的场地养鸡,在喷施农药的时候,尽管目前推广的均为高效低毒农药,但为了保证安全,需要在唢农药期间停止放牧l周以上。若在果园或农田围栏筑网,喷施农药有计划地进行,使鸡放牧经常位于没有喷施农药或喷施一周以上的地块。 *四,在农区或山区,农田、果园、山场或林地由家庭承包。在多数情况下,农民承包的面积有限。在有限的地块养鸡,如果不限制鸡的活动,往往鸡的活动范围**出自家。为了安全,同时为了防止鸡群对周围作物的破坏,减少邻里摩擦,往往采取围网的方式。 *五,生态养鸡,让鸡充分采食自然饲料,包括青草、昆虫和腐殖质等。但是,多数情况下,青草的生长速度往往低于鸡的采食速度,很容易出现过牧现象。为了防止过牧现象的发生,将一个地块用围网分成若干小区(一般3个左右),使鸡轮流在3个区域内采食,即分区轮牧,每个小区放牧1-2周,使土地生息结合,资源开发和保护并举。